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周星期四
- WCCM Hong Kong
- 2020年3月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這是我們背負的最重的十字架之一。它會壓抑我們的精神,使我們充滿挫敗與負罪感。解脫呢?到解脫的那一刻,我們會認識到這十字架的重量其實只是幻覺的負擔。
當有人傷害了我們時,復仇的慾望(有時我們稱其為“正義”)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很少會選擇這種。有時這是一種責任感(在復仇文化中),或者是和解他們所謂的“後種族隔離時代”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所展示的那樣,大部分並非唯一希望復仇,希望看到曾經的壓迫者受苦受難。他們主要是想听一句顯然悔,聽罪犯承認對所造成的痛苦負責。那麼明顯,拒不認罪才是引發極端憤怒和復仇的原因。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對受害者的傷害甚至大於對肇事者的傷害。
寬恕並非我們施予原諒,而是把我們自己(作為自我感知的受害者)那種替代和憤怒的感覺與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在人性的深處,我們總是期望自己應該,也將會發生當這種期望被克服背叛時,我們就會陷入混亂,看不清責任在哪裡。我們會把令我們受傷或失望的人妖魔化。我們會怪錯人,或者我們會自責。
所有這些都會在靈魂中製造混亂。當我們試著做默禱時,我們很快就會遇到這種混亂,這會是很大的障礙,就像飛機撞到了湍流。如果我們能夠堅持下去,單純的專注的力量就會滲透並開始化解它。但我們可能仍然需要與那些可以關注我們的或者我們請來關注我們的人分享。然後,通過打消我們的設想,寬恕就開始了。可以里面心深處問問那個跟我們衝突的人:“你為什麼打我?”這就是耶穌在受審時向打他的士兵所問的問題。這樣可以開始改變我們的想法。
然後,對另一個人的了解就打開了。不久之後,因為同情,理解會越來越深化。我們只需要瞥一眼那個傷害我們的人的痛苦,她靈魂中的混亂,她自己背負的十字架。復仇的慾望或存在存在的“視而不見”就會讓位於同情,我們稱為寬恕我們的敵人。
四月期是個好時機,我們可以對我們的關係歷史進行盤點,看看我們是否需要進行這種寬恕。這是我們進行精簡的時期。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我們可以面對那些我們通常都會逃避的事情。最後,我們可以得到情感的自由,心靈的輕鬆和良心的解脫。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