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周星期五
- WCCM Hong Kong
- 2020年3月6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虐兒個案的成年倖存者常憶述,他們一再受虐前所建立的防禦機制。當聽到施虐者從走廊逼近的腳步聲,房門打開,他們為應付即將承受的恐懼、厭惡和羞辱,是逃離自己的軀體。他們唯一逃脫的方法,是幻想自己飄到天花一偶,低頭凝視正慘遭施虐的並非自己。
這應對方法當時確實湊效,但長大成人後卻釀成問題,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至今從未真實存在,也從未跟同伴憂戚與共。縈繞他們的自我疏離感帶來揮之不去的恐懼、冷漠和非理性,對他們生活各個方面造成了嚴重破壞。
過去數千年,一直有意見認為兒童隨年齡增長會克服這痛楚,但今天卻眾所週知,童年受虐對個人日後生活的影響和扭曲何等鉅大。在日常的生活處境中,把自己看成罪有應得的受害者,這扭曲的觀點奪去了他們人生旅程中每個段落尋常應有的喜樂和奇妙。
然而,這段經歷的核心是一個療癒過程。其中,恩典會出奇不已地降臨,而這常發生於情況快變得難以啞忍之時。恩典可以出現於一段偶然聽到的對話、一個呢喃細語、一個表情,一本讀物,或一棵在寒春陽光照耀下提早發芽的杏仁樹。或著是一個人物。恩典不逼迫,但威力強大。它沒有進一步侵蝕我們已經有限的自由,而是慢慢地變得勢不可擋。我們拒絕接受,是因為它暴露了我們寧願壓抑的痛苦,我們難以充分喚起的段段記憶,恩典不會冒犯亦不摒棄我們。它所表達的愛遠超於此。
在我們的心靈荒漠,「療癒之泉湧流」,恩典如泉水,福澤最深層的痛楚和對現實的恐懼。這片荒漠容讓真摯的相待,而任何能夠帶領我們至此的東西皆是神聖的。對默觀的人來說,踏進心靈荒漠這最為直接的過程,是一種重複卻時而困惑的尋覓。它觸發一段漫長的過程,讓我們放下,並重新思考過往建構的人生圖鑑,因而獲得轉化。
誠然,默觀的果效將引領我們覓得所需的其他恩典和治癒之源:一個安全場所得以宣洩被羞辱的情緒,領悟到一群友人,他們縱有缺點卻可向你傳遞看似失掉已久的親切感,並我們曾幻想的救星並不存在。然而,一位熟識你並明白你所受痛苦的救主,他正在溫柔地帶著你邁向新的生活。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