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周星期三
- WCCM Hong Kong
- 2020年3月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靈修是一種普世智慧。它是所有偉大宗教傳統的核心,對人性實相富挑戰性的覺察。它表達對我們簡樸本質的深刻洞見。它與理論無關,儘管它纏繞於眾多的哲學思想和體系。靈修並非要駕馭一套複雜的理論,或去窮究神秘的知識。它不依附於特定的信仰體系,但我們可以確實地談論印度教、佛教、猶太教,或基督教的靈修,從而肯定其普遍性和多元形式。加上一些條件(如將其獨立於消費主義),我們甚至可以談及世俗靈修。
通過包羅萬象的實踐,靈修發展出一個由不同宗教信徒組成的信仰群體。在這壁壘分明的世界中,就連對方的生存權利也常遭剝奪,靈修乃彌足珍貴的無上智慧。區分信仰與信念這兩個常被混淆的概念,有助大家看到我們與全人類所立足的潛在共同點。
挑戰在於,一方面我們不要為吸引信眾而矮化這智慧;另一方面,不要讓它看來深奧難懂或專門。發現小孩也可靈修,並具備一種未被察覺的天賦,即其長輩早已遺忘的那份內在寧靜,對那些想推廣靈修益處的人來說,是一項重要寶庫。問誰能對一群在深度靈修中的小孩充耳不聞,他們所表現出的沉靜,活靈活現地彰顯聖神親臨教導我們?誰能不被感動,因而驚奇呢?
默觀練習是一件我們以它為目的而做的事情,是單純愛好,而非追求回報。倘有任何益處,盡皆其副產品,而非修習的原因。從童年開始,它就可以讓小孩子為平衡而和諧的生活做好準備,並塑造他們,透過這生活方式而免陷於極端主義和成癮的險境。對那些經已迷途,並墜進失常、時而自虐的生活方式的人來說,它也是一種更新。默觀使我們重新找到平衡點。它幫助我們活出中道(via media),這也是耶穌有關窄門小路的教導,引領我們到永生之源。
所有智慧傳統皆肯定活出中道的價值和必要。然而,不像我們那沉溺於刺激和新穎的文化所相信,不執兩端並非選擇平淡無奇的生活。不落二端的中道日漸銳利,成為恰到好處的利刃。最終兩邊徹底消失,就像數學裏的「一點」,被認為只具位置而沒有量值。當很小的物體落在中道的刀鋒之上,它變得異常巨大,實質無限擴展。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