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一主日












約旦河寂靜地流進加里肋亞海,它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該處也是世界上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泛舟湖上,我感受到那裏有一道可以稱作地方的靈氣。加里肋亞海有一道靈氣,猶如「美麗谷」(Bonnevaux)一樣,某些地方匯聚了濃厚的活力和存在感,讓你第一次造訪就對它們萌生早已相熟的感覺。


耶穌就在這裏步行海面,拯救因疑慮而險遭遇溺的伯多祿,並復活後在此為衪的門徒烹魚做早飯。在一個清晨,我們把船開到湖中央並關掉引擎,細嚼有關該湖的聖言,然後安坐於一片寂靜之中。

耶穌在這裏平息風浪,衪被那群驚惶不安的門徒吵醒,他們不敢相信衪在暴風雨中仍能安睡。衪斥責門徒欠缺信德。置身加里肋亞海的平安裏,恰如在沙漠的寂靜中一樣,我們慣常喋喋不休地質疑,並心神不安地索求早已存在的肯定和保證。在靈修的某些時候,我們能進入一個寂靜的境界,倒空思想,只隱約地意識到不再掛慮的思緒在耳邊低吟。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到這些雜念上,但為甚麼要這麼做呢?我們很易又會再起雜念。


這些時刻,我們或可稱之為「理想靈修」。但宏觀來看,它並不比處身不安或掙扎的境況,我們稱為「劣質」或「艱辛」的靈修來得好。我們尋求、渴望,並能細味的那份復活的平安,與「理想」和「劣質」靈修不盡相同。它既是兩者的根源,又涵蓋兩者。這份平安,即使當我們生命中遇上暴風雨來襲,或內心因突如其來的轉變而動盪不安,也不會動搖。


我們越熟悉這份我們難以理解的平安,就越能擺脫依戀「理想靈修」並懼怕「艱辛靈修」的羈絆。這份釋放讓耶穌得以跨越不安、被拒及最終的折磨和暴力,帶著這種抽離,讓我們不會封閉自我、陷於自給自足的幻象,反更善於獨處而與他人建立進深的關係。衪一生彰顯,這獨特的身份讓衪得以臨於所有人前,從數千年前最早在湖邊定居的人類,到伴隨衪由加里肋亞步行至猶大的朋友和門徒。


在不執於非此即彼的平安裏,我們得以滿有憐憫地臨於人前。耶穌憑藉這份安穩,辨識到衪在沙漠中待了四十天後被利誘的誘惑源頭。當我們對「大我」(universal self)覺醒時,面對「小我」的聲音並不難 — 正如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所讀到的(瑪竇福音4:1-11)。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For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nt,

please visit our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请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浏览中文简体内容

默祷2.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