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愛天主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1月19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如果我們藉著保持靜止來學習愛自己,藉著撤回我們對他人投射的情感方式來愛他人,我們藉著允許自己被愛來學習愛天主。我們對天主的愛源自於天主對我們的愛。
「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一 4:10,19)
沒有什麼比天主一定是先愛了我們更清楚的了;天主因著對我們的愛而創造了我們。沒有什麼比這更明顯了,但顯而易見的,我們一直都會忘記這一點。我們在默禱中學到的就是要記住這一點;即記住天主首先愛了我們,通過對此真理的開放及接納它,我們藉著祂賜給我們的聖神而經驗到在我們心中湧流的天主之愛。我們經驗到自己是被愛的;我們接納自己是被愛的;我們允許自己被愛。這正是我們在默禱中所做的事。它的直接結果是我們有能力去愛自己,愛他人和愛天主。
對此最大的阻力來自於自我。自我想要先愛天主,自我也當然一直在努力把自己放在首位。但是,當我們學習超越自我中心,它試圖在天主愛我們之前就愛天主,甚至試圖愛天主,以便使祂愛我們-自我試圖操縱和控制天主及其天主形象的所有複雜方式–當我們學習將自己重新置身於現實的真實中心時,天主首先愛了我們的現實,然後是被愛的經驗,這就是救贖的全部含義,它在我們內推動我們做出回應。
你甚至不必嘗試去愛他人。強迫自己去愛一個人,強迫自己去愛自己是不可能的。這不是意志的行為。是被愛的經驗促使我們去愛。它向我們揭示了我們的真正本質和潛力。
但是,當然,我們絕不能將天主對我們的愛之經驗僅僅局限於情緒和感受;甚至是思維和對天主的觀念。它比兩者都更深刻,對天主的愛之經驗在心靈中湧流。它比思維更深刻,也比情緒更深刻。它使我們開放於與存有的根本關係,即我們擁有的最深層身份。在與天主的這種關係中,我們所有其他的關係,包括我們與自己的關係都根深蒂固。
有什麼比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更深刻?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是更深刻的,它是我們存有的根源。當然,這種被天主所愛的經驗充滿我們的思維,情緒,甚至身體。它轉變了我們存有的每個層面–身體與思維及其各個層面。但它比所有這些都深刻。正是因為它可以觸及我們存有的每個部分,包括我們的身體,所以它比它們所有更深刻。
它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被思維所見,也可以在情緒中感受到它,而情緒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當我們成為完整時,我們越變得完整,就會越共融,我們越會意識到對天主的愛不僅是宇宙的背景輻射;而是我們整個人沐浴在其中。
在這裡,我們發現了默禱的偉大成果之一,在對天主的經驗中,透過靜止,我們靜默且非自覺地在默禱日復一日的旅程中發展和開花。對天主的經驗將我們派回至經文的話語和圖像,不僅是我們自己的經文,甚至是所有的經文。它改變了我們對天主的觀念,正如它也改變了我們對自己的觀念。我們注意到經文中的一些以前沒有注意過的短語、單詞、圖像。例如,我們注意到耶穌稱天主為真天主;
我們注意到聖保祿稱天主為根源,目標和指引。我們開始理解聖若望說天主比我們的心更大的意思,這是一個非常解放的觀念,我們只能從自己對天主的經驗中開始理解。天主比我們的心更大,意味著天主比我們的自我投射,內疚感及對懲罰的恐懼更深刻;正如聖若望所言,天主知道一切。
通過自身經驗和教導的結合,我們學習了過去開明思想傳統的智慧。我們瞭解到唯一的道德就是愛的道德;寬恕和憐憫不是軟弱、妥協或俯就的標誌,寬恕和憐憫正是現實的構造。這是一位同等地愛著善人與惡人的天主。
「愛來自於天主,」聖若望說道。「每個愛的人都是天主的孩子。」
這種對天主是愛的經驗植根於我們被愛的能力。它是孩子的極佳特性,因為孩子想要被愛。這是最自然的事情;也許孩子唯一想要的就是完全地被愛。我們通過默禱所恢復的正是孩子般被愛的能力,它是我們作為天主的孩子的最深刻和最真實的身份。正是我們作為天主的孩子的自我認識–想要被愛,接受貧乏及需要被愛的脆弱性–治癒了我們。正是此種自我認識和對現實的視野治癒了我們整個人;整個人包括我們作為父母的孩子,丈夫或妻子,朋友,兄弟或姐妹的心理學現實。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和掙扎的這種心理學現實, 是我們的真實部分,但並不是我們整個人。這是靈性之路與心理學之路的基本區別。我們最深刻的身份是我們作為天主的孩子的身份,正是通過發現並瞭解這一點,我們才能釋放出治癒和更新的宇宙力量。
聖若望說天主從未被見過。換句話說,天主永遠不會成為我們之外的對象。一直在創造物件的是思維;思維總是在創造外在的現實。
我們不斷地這樣做,所以在祈禱中我們需要比思維更深入,達到我們存有的層次-即內心和精神-在我們之外沒有什麼東西;在其中,我們與一切在天主內的關係,共融和存有的共舞中。這就是我們每個人被召叫和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所以在我們的默禱中,我們向天主交托。
我們將天主作為可見,可想和我們之外的物體之所有觀念或圖像都放棄。天主從來沒有被見過,但是如果我們彼此相愛,祂就居住在我們內。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整體結構。天主不能被看見,但是如果我們彼此相愛,祂就居住在我們內。聖若望說,愛「就完美了」。
我們一直在反思愛的這些面向表明了愛是一所學校。我們藉著愛而學習去愛。默禱是我們學習的最主要課程。我們從默禱中瞭解到,愛是我們在生命結束時唯一會被評估的東西,就像垂死者所做的。他們判斷自己的價值標準是愛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垂死者在去世前唯一真正想做的就是盡可能地使他們的人際關係井然有序,以確保他們是在擁有盡可能多的自由流動之愛中走完超越自我的最後一步。
在默禱的光明經驗中,我們能夠看到生活中愛的平衡;創造並陪伴我們的愛之巨大平衡力;有時痛苦地治癒我們 - 並教導我們;在旅途中伴隨著我們的愛。不是我們試圖獲得的愛,而是不斷與我們在一起的愛。藉著默禱,我們的眼睛被打開,去看到這種愛的力量在我們所有的失衡,任性和心煩意亂之中。即使在我們在默禱的心煩意亂中,我們也能夠越來越深刻地理解,感知和感受到平安的臨在。當它教導我們去愛自己,他人和天主時,它也教導我們所有的關係實際上都是一種關係的不同面向。
天主是愛,凡在愛中的人都居住在天主內,天主也住在他內。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完美的愛:在審判之日充滿信心。我們之所以能夠擁有此信心,是因為即使在此世,我們也像祂一樣。
在愛內沒有恐懼,反之,圓滿的愛把恐懼驅逐於外,因為恐懼內含著懲罰;那恐懼的,在愛內還沒有圓滿。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若一 4:18-19)
默禱講座系列 2013D 愛的面向之三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