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天主
- WCCM Hong Kong
- 2021年1月20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我想談談愛的第三個面向,就是對天主的愛。我們想像或思考天主的方式,與我們經驗天主的方式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我們默禱時,我們要面對的一部分問題是我們思維中對天主的看法,與我們心中實際經驗到的天主之間;在超越圖像的天主與我們將其放入圖像之間常常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圖像與經驗之間或思想與經驗之間的這種差距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傷口和分裂,它被默禱所治癒。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傷口或分裂通常是從童年開始的。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記得兒童時期的天主經驗,這是一種直接而完整的經驗。它可能是一種壓倒性的愛之經驗,一種難以抑制的喜悅經驗,或者常常是一種對孩子而言,與周圍的一切事物深刻合一的經驗;也許只是在大自然中看著一棵樹;一種被捲入與創造界的合一之感。孩子可以非常全面且深刻地擁有這種經驗,但是孩子卻沒有能力去標記和描述此經驗。
當然,孩子在其宗教成長過程中所塑造的天主圖像和概念與之經驗到的天主形象並沒有任何關係;通常,即使他談論或分享這種經驗,它也與天主沒有什麼關係,與其真實臨沒有什麼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對天主的圖像日是跟愛,喜樂或合一有什麼關係,反而與權威和懲罰的經驗有關。幼兒被教導將天主視為一位超級父母。當然,在大多數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對天主所使用的【父親】一詞,帶有在家庭中扮演糾正和紀律的形像。因此,以天主為父的觀念就帶有控制感和統治感。與懲罰或權威有聯繫的地方,通常就會有恐懼。我們害怕受到懲罰;我們害怕被判入地獄。
因此,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天主的看法,即思維中所運作的強大天主形象,與我們兒時可能擁有的對天主的實際經驗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不和諧,或直至今日。我們在默禱中學習的是放下多年來在我們內形成的所有天主形像。在放下所有對天主的圖像,想像和觀念中,我們恢復了作為孩子完全經驗天主的能力,而孩子的經驗不受其觀念的控制。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說要進入天國,即對天主的直接經驗,我們必須要變成孩子一樣。
通過學習成為孩子,我們瞭解到對天主的唯一合適形像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是天主的形像,而其在耶穌身上變得極其明顯,耶穌向我們反映了我們真正的身份。他是我們真實自己的鏡子,是聖保祿所描述的不可見的天主形像。
默禱不斷地教導我們要放下思維和概念中的天主,我們才能愛天主。這是我們通過所有人類關係而學到的教訓。為了愛,我們必須放下:我們必須超越可能已經在我們思維中形成的對另一位的形象,以便找到現實。而且,只有當我們放下我們所愛的人, 超越圖像而走向現實時,一段關係才能深遠和持久。沒有這種放棄的經驗,我們無法合一。
我們只能通過愛來認識天主。這是整個基督徒傳統的偉大教導。天主不能被任何思想,頭腦或法律制度,任何地方,任何儀式和任何外在形式所控制。但是可以在愛中認識天主,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去愛天主。
我前段時間陪伴了一位臨終的女士。她受著自覺不愛天主的恐懼折磨。她是一位善良的女人,度過了美好的生活,但她在臨終前面對著巨大的心理痛苦,她只能非常緩慢而痛苦地瞭解到愛天主的渴望本身就是對天主的愛。
想要愛就是愛,但是愛的完全盛開需要時間。愛的完全盛開涉及到身份的交換,放下我們的生命,發現對方以及在對方中發現自己。我們發現自己不再處於自我意識的孤立狀態中,但是現在我們發現自己處於與他人共同存在的關係中。愛的完全盛開需要互惠,相互分享,給予和接受。
當我們使用「愛」這個詞時,我們總是要記住這意味著在同一行為中團結的兩件事。它意味著去愛與被愛。在去愛與被愛之間達到平衡之前,它不是完全地愛。愛只有在被動和主動的維度或要素中保持平衡時,愛才被滿足;我們的接納部分,內在部分或女性部分是由給予,向外或男性部分來平衡。
天主是愛的平衡。三位一體天主的圖像是基督徒生活中最深刻的象徵。它向我們展示了愛的動態平衡,愛的給予,愛的接受以及在聖神中的狂喜。在聖若望福音中,通過耶穌與若瑟之間的人際關係描述了他與天父之間的關係,我們看到耶穌完美的表達出來。他與天父的關係不排除與其家人,朋友,門徒和整個人類的人際關係。
學習愛自己是我們進入這種平衡之愛的第一步,它簡單地要求我們學會保持靜止,學會接納自己,認識自己並允許自己被靜止引領而超越自己。
學習去愛別人意味著在這種靜止狀態下,我們使自己學習接受別人,並看到真實的他人,而不是將他們放入我們自己的情緒,欲望或恐懼的模型中,不是將我們自己的感覺或圖像投射在他們身上,而是使自己看到真實的他們並與他們本身聯繫起來。因此,能夠將我們的關係視為我們與他人分享的事物,像天主之愛的聖事,帶領我們每個人及所有人走向完整,使我們能夠分享天主的存有,正如聖伯多祿所言(伯後1:4)。
愛使我們變得神聖。我們學習去愛–愛自己,愛他人–我們藉著進入關係的奧秘而學習愛。因此,學習愛自己和愛他人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天主。它教導我們天主是誰,因為只有通過愛,我們才能發現天主是誰。「愛的人便是天主的孩子,並且認識天主,但是不愛的人卻對天主一無所知。」(若一4:8)他們可能對天主有許多奇妙的觀念,如果他們不愛,他們便對天主一無所知,因為「天主就是愛」。我認為默禱不斷地詢問我們,我們如何去看天主;我們生命的這種最深刻信念和感覺,塑造了我們一切的所做和所是,及我們處於何種狀態。
我們知道他們被這樣教導: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3-48)
那是對整體性的美妙描述。我們所追求的整體性:我們生活中的萬物在愛中的平衡,融合與調和。
默禱講座系列 2013D 愛的面向之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