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沙爾德的迷宮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1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當你經過西門,走進偉大的13世紀沙爾德天主堂(Cathedral of Chartres),你會發現已步行進入、朝向迷宮。沙爾德天主堂的「玫瑰窗」下的黑色石頭地板上,繪上了迷宮,有著準確的直徑。中世紀的貧窮朝聖者,由於沒有能力前往耶路撒冷,會在自己的教堂,作象徵式的「朝聖之旅」。他們屈膝地、以跪行的形式,走遍滿是曲折又多灣角的迷宮。正如許多歐洲天主堂曾被發現的類似設計,沙爾德的「靈修迷宮」對於平信徒的敬禮,意義重大。許多歷史上不同世代的人,經歷幾許懷疑和猶豫,到達迷宮的中心後,都充滿喜樂。若是你用手指跟蹤迷宮的圖案,你會開始明白,為什麼若望.邁恩(John Main)認為,默禱不僅是祈禱的一種方法,反而是朝聖之旅,也是我們生活的態度。當我們虔敬地走上迷宮的朝聖之旅,有如默禱一樣,能照亮我們生命的旅程。旅程整體設計發揮的精神下,無論我們感覺心靈動盪或平安,迷宮所有的迴圈和回溯,幫助我們從冷漠、滿是惰性的心靈中解放出來。
讓我們從頭說起。每一段人生旅程,即使關乎一段超越時空的靈修旅程,均有一個明確的開始。即使在開始時段,我們其實離開核心不遠,但我們總是要自己踏上旅程,經歷覺醒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在這時,我們實實在在已經抵達核心。從一開始時,似乎我們以一直線,便走到核心,但很快我們就遇上經常性的彎彎曲曲、不斷迴圈模式的測試,以深化及考驗我們的信德。它們可以讓我們覺得,似乎已經節節敗退,我們要轉身返回原處。當我們默禱多年,我們似乎認為沒有取得進展,除了是我們的信德漸趨成熟,這正是靈修成長主要意義。這同樣的信仰,顯示給我們旅程的彎彎曲曲,不是天主要令我們的生活難過難受,而是我們充滿智慧及憐憫心腸的導師,試圖為我們整理煩憂、解開心結。
在迷宮的智慧告訴我們,不是試圖要衡量我們的進展:正是因為這路程不是直線性的和精神性的,而是週期性和靈修性的,像彈簧的線圈。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信心,知道我們已在路上。核心的路徑是狹窄的,但它導致了生命之源。生命的源頭是永恆的。我們只要停留在路徑上。如果我們試圖瞞天過海,跳過我們到達目的地、必須走的路徑,我們便會迷失和感到困惑。但是,在任何時候,我們可以重新開始。我們在核心,以最直接堅貞的方式和最終的發現,體驗無時不在的天主的慈悲。我們取得了旅程的意義。我們要有不斷前進的信德。凡求必得。默禱是一種途徑。首先,默禱是屬於經驗的途徑,而不是有關思想或幻想。即使有如迷宮一樣,默禱的象徵,說明了這一點。正如沙爾德的迷宮的象徵,雖有豐富的含義,只有真正明白個中道理,才能領略這象徵被看作指向自身以外、完全超越滿是標誌的俗世以外。當你看著迷宮的繪圖,以手指追蹤迷宮之旅的中心,與你親身屈膝而行迷宮之旅,分別很大。每天修練默禱,而不是閱讀或談論默禱,其中多麼截然不同!
- 本篤會會士文之光神父 摘錄自「基督徒默禱通訊」(1992年3月)
Комментари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