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我们与思想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 WCCM Hong Kong
- Feb 4, 2014
- 3 min read
灵性之旅的不同阶段实际上取决于我们与思想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首先,我们变得更加可以容忍自己分心的干扰,然后,尤其是关于我们童年时期所遭受的伤痕之洞察和思想,与渐增的理解和同情产生了相遇,因此,我们发现更容易接受他人的类似创伤痕迹;最后,当我们的思想,图像和感觉逐渐淡入背景时,我们会经验到一种宁静与平安的时刻。正如当我们走在默祷之路上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通过进入内在静默而带来的,然而,我们疾驰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自我,即意识思维,无法通过静默之门而进入,因此忽略了静默的效果;结果是,我们一开始可能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任何的变化。通常是其他人发表评论说我们似乎与众不同,更加耐心,宽容并且能够真正倾听。
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从「自我」的主导转向 「真我」的引导中,并以此向处于我们存有中心的自由与和平之礼物保持开放。这种对自己,他人和环境之意识的不断提高,而不是「自我」的唯一生存观点,是默祷的重要成果。正如文之光在《耶稣,内在之导师》中所说:「谈论默祷,我指的不仅是纯粹祈祷的工作,还包括它所驱动的整个生命领域的自我认识……耶稣有一个自我。因此,并不是说自我本身就是罪性的。而是自我主义,对自我的执着导致我们对真我的遗忘和背叛。当自我被误认为是真我时,就会产生罪恶……他也证明了人类在自我与自真之间保持健康平衡的能力。」 (第242页)
这就是耶稣所表达的意思,当祂说:「我来是为了让他们拥有生命,拥有更丰盛的生命。」 丰盛的生命就是当自我和它的「阴影」,及与真我保持一种共融的平衡。 通过对我们完整存有的自我认识,我们将在与他人的完全和真诚的关系中富有耐心,宽容和同情心,并重新建立我们与自然环境以及环绕并包围着我们的内在并超越我们的高层现实之联系。
正如文之光如上所说的,「罪」的真正含义可能是将自己限制在物质的「自我」层次及其「生存需求」中,而忘记了我们的灵性根源。圣保禄也用以下术语来形容「罪」:「那些生活在低等本性水平及由其而形成的观点之人,它招致死亡;但是那些生活在灵性层面上的人具有灵性见解,就是生命与平安。」这通常从字面上被视为是对性的控告,但它也可被保禄牵引为一种意识不同层次之间的区分。他所讲的低等本性也许意味着我们「自我」 的驱动力。他在对比「自我」和「真我」的吸引力。这种「生命与平安」是我们对神圣之觉悟,甚至与之完全结合的成果。
初期教父们,圣依肋内St Irenaeus(第二世纪)和圣亚大纳修St Athanasius(第四世纪)都深信「天主降生成人,所以人可相似天主」。合一的观念在某些传统中常常被解释为完全丧失自己。但是在基督徒看来,暗示着的这种丧失并不是一种完全融合。贝德·葛立费 (Bede Griffiths) 在《东西方的婚姻》中说:「毫无疑问,个人会在祂内失去一切的分离感,并经验一种完全的合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人不再存在。正如自然中的每个元素都是对同一现实的独特反映一样,故此每个人都是宇宙意识中的一个独特的意识中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