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没有思想﹐没有影像
- WCCM Hong Kong
- Mar 25, 2010
- 2 min read
在上周的「长青哲学」中﹐我们看到内在的寂静及独处﹐配合如默祷的默观修练﹐能带领我们发掘我们伕信仰的重点﹐甚至是所有智慧传统及宗教的共同核心。虽然在经验的层面﹐不同宗教也有着很多共通点﹐但在理论及神学层面﹐却有着主要的差异﹐因为当我们传译这些经验时﹐被不同文化及社会体制所影响。可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尊重不同宗教的真理﹐并参与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是重要的。这也是普世基督徒默祷团体的重要方向。透过与其他宗教分享默观的寂静﹐产生共同性﹐借此达致互相尊重和了解。
只要我们保持在经验的层面分享寂静﹐那么我们便不会有任何冲突或误解。但我们很容易从经验转移到思想里去。因为希望真正理解内在的灵性经验﹐驱使我们把这些经验传译成影像及文字;我们的意识就是这样运作。能够把事物命名﹐给予我们一份安全感及操控感﹐但幻觉也可能就此产生。我们忘记了理智意识的限制﹐我们忘记一切思想和影像﹐尤其是有关神圣者﹐会扭曲和限制了事实。事实上﹐早期的基督徒认为﹐把神赋予任何名字是一种亵渎。
在第二世纪基督教神秘传统的开始﹐我们有亚历山大城的克来孟(Clement of Alexandria)﹐他是首位基督宗教哲学家及神学家﹐尝试把神秘的经验及人灵与神圣者的关系传译成文字。他以「否定」的方法﹐一种「负面」的方法﹐没有说出天主是怎样的﹐因为他看到神是超越我们可以理解的神圣奥秘。他试图形容神的本质﹐否定天主是怎样的︰「天主不在任何空间﹐但超越一切空间、时间、名号及思想。天主并没有限制、没有形式、没有名号。衪是匿名的. . . 剩下的只有纯粹的存在概念,这是你最能够接近天主的事实... 他是不可言喻的,超越了一切言语、概念及思想。」(亚历山大城的克来孟)
他觉得只能透过摒弃所有通常与物质世界相关的质素﹐我们才能了解天主的本质。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比喻︰「玉不琢不成器」。同样﹐如果我们渴望体验神圣的现实﹐我们也必须琢掉一切有关天主的想法及概念﹐我们的思想及影像﹐直到一天﹐借着恩宠﹐天主把衪的临在显示给我们。到了那时﹐我们便进入「在敬畏与寂静中敬拜天主﹐以神圣的奥妙站在天主面前」的一个境界。 (克来孟) 这个境界帮助我们忍受人类为寻找意义的各种表达方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