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二周星期一
- WCCM Hong Kong
- Mar 8, 2020
- 2 min read

当我们牙痛,或饱受忧伤、焦虑、饥饿,甚或鼻水长流的困扰时,很难默观。在群体信仰的年代,人为祷告缘故,较乐意聆听保持健康的忠告。今天,当我们发现难于摆脱以「个人经验」作为一切事物的准绳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以默观作为维持「安康」的工具。
或许挑战在于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箇中底蕴。我们欠缺良好的宗教或精神培育,为遭受苦难做好准备,或建立起一个利他的修为习惯,例如默观。但我们经已错失太多赋予生活意义和维系生活平衡的东西,故必须抓紧问题核心,并当一找到合适的时候和原因便开始默观。若我们坚持不懈,最终会发现这经验本身给予我们上了宝贵的一课:我们应跨越自身的经验。
假定你定期默观。生活恬静而有规律,充满光明和希望。随后,至亲离世、个人损失,分居或离弃,疾病等苦难侵扰你的生活,像铁棒重击你的心灵。不论当刻你正处于成长周期的那个阶段,你仍保持默观,因为这种修练已熟习得像你身体机能般有规律。你现今已是一位默观修习者:默观已像呼吸一样成为你的一部份。然而,当你安坐并尝试念诵语的时候,你的心神比第一天修习的时候还要来得涣散。脑海中充斥着有关一些尚未发生的情景的思绪。焦虑、哀恸、愤怒和悲伤乱窜,像一群暴徒侵袭你的心神,并破坏你有序的个人空间。
你知道苦难正在发生,并将会过去。但还要到几时呢?有些时刻,像暴风雨中片刻的阳光明媚,你悉察自己身处主的平安之中,悦乐川流不息。然而,我们在思想和情感上正节节败退。我们没法制止这些思想激荡,因它们来自不能驾驭的情绪。它们也不合乎逻辑。我们强说,「这是一个荒谬的想法」或「这不值得忧虑,因我不能左右」。然而,内心情感和脑海思绪却总不受我们管辖。
在那些时刻,我们明白为何耶稣说:「你们不应挂虑,心里不要烦乱,要信赖我」,也完全理解要做到这样将何等艰难。然而,对有信德的人来说,铭记这教导会造就截然不同的改变。没有素求或期盼,恐惧或希望,等待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亦难以计划一个或许不太现实的将来,而在未有任何憧憬之前,我们只能先富想像地建构这个将来。就是这种不真实,令一切变得如此沉重。还很累人。我们陷入内心交战:不可救药地想像将可能发生的事,由期盼坠进绝望;但也害怕等待一旦结束,因为实际发生之事可能比我们想像中的来得糟糕。
就在所有这一切中,诵语在耳边盘恒。我们潜移受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