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二周星期三
- WCCM Hong Kong
- Mar 10, 2020
- 2 min read

你上次读小说是什么时候?还是看了一套Netflix连续剧,它正替代小说以满足我们说故事的需要?
西方文学可以说源自对生活历程中所有事物的丰富想像,从日常琐事和规律,到不幸和惬意时光。在昨天的反思中,我思考了心灵,特别是在极度痛苦的时刻,如何游走于现况与虚构场景之间,尝试营造不同形式的现实。一位出色的作家会在浩瀚的平行时空中挑选其中一项,专注于创作它一个令人信服的版本。一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也会按其创作思路留下他丰富想像的痕迹,令读者得以联想角色及故事情节发展的所有其他可能性。奇怪的是,这使一个好故事看似「真实」,令读者感到满意。
对许多现代作家而言,从凌乱中梳理出井然有序的故事,似乎比不上对现实刻画出无限的想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一个千变万化、没穷尽的感觉。正如《训道篇》所言,这都是空虚,是追风。即使故事的开端,中段和结局皆不合乎我们的期望,也有助我们细味生活。诗歌和摄影的表达形式也相同,甚至音乐,它虽无文字或图像,也能说故事。
对小说家而言,活于当下不一定是件好事。他们需要翱翔和神游于可能出现的不同场口。然而,他们也需要定期安坐并驯服心神的纪律。像我们这样的默观修习者。
纵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荷里活文化不断蔓延,但世界仍然是一个难以猜透、恼人和绝妙的马赛克。倘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奔流不息,那么这世界呢?故此,纵然「东方」经已西化,其智慧文化被唯物主义侵蚀,而「西方」正面临文化崩溃,我们仍可以道出东西方的分野,并于其中加入南北半球不同的人性体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乃透过说故事而塑造的,从荷马和圣经开始,借此了解未可知的一切,诉说不可言谕的事物。没有故事,我们会像没动物作伴的亚当一样孤独。
很多时候,并在不同层面上,我们都与他人分享我们的个人故事,以表达信任和不息的爱。福音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在衪而言,内与外总非比寻常地浑然一体。这一体性,衪的圣神,继续于我们的内外领域触动我们。它包含人性,不强迫也不苛责地献上自己。若我们对此认同,我们的生活便步武衪的脚踪,而衪活在我内,赋予交织着爱的智慧。衪的圣神教导我们接纳一切,并自此分割幻想与现实。对己忠诚,不逃避自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