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0 四旬期反思 - 四旬期第三周星期一

Updated: Mar 17, 2020











任何权力架构中的宗教地位或属灵影响,皆是诱惑的来源。自公元313年的《米兰诏书》(罗马帝国停止迫害耶稣的门徒)以来,基督教历史上大部分的阴暗面都可追朔至对权力诱惑的臣服。这是耶稣在衪四十天的试探中清晰看破并断然拒绝的幻象。我很难相信神学家范尼云(Jean Vanier)会被这股力量所吸引。


我不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但按他的教导和个性,我敢说他因自我造成的创伤导致他伤害别人,其源头不在对权力赤裸裸的渴望,而是萦绕有关其自身缺陷和渴求亲密的自我瞒骗。显然易见,他确实拥有权力,并且对他本应关顾但却利用的人,滥用了这权力。但我的猜测是,这不是因他对权力或称扬的渴望所使然。我认为,较接近的原因乃是他常说的:软弱和缺憾。当它们不被辨识,便会成为黑暗力量。


但是否这便有所分别?对他曾伤害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的动机,而是受害者所承受的苦果和现时所获得的关顾。我没法确定;对所有人而言,反省和改正并非轻易的事。但试图理解它,有助我们纠正对圣洁的重要意义所产生的错误。所有宗教皆提出圣洁的思想,即一个人更全身投入自我转化的过程,达到开悟、释放的状态。某人的成圣过程尚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们或许假定它经已完满。难道我们各人不是有好有坏、无私和舍身,开悟和阴暗的一面吗?当这成圣过程显然还没完满,我们不会被称为「圣」。若达致较高的境界,别人或草率定论我们经已成圣。然后踏上更高的台阶,臭皮囊被涂脂抹粉,伪装成为圣人。


唯一稳妥的做法是不称别人为圣(对天主教徒来说,就连「教宗」也不能)。耶稣告诫我们不要妄称他人为「父亲」,「导师」或「主」。我们只有一位天父和一位导师。只有天主是圣洁的。只有天主是美善的。他告诫我们「不要判断」他人,涵意包括不要给予别人过于由衷的肯定,或任意对他人一面倒的责难。当一些我们视为良师益友的人,其恶行败露,而我们目睹他们如何伤害别人时,情况就变得异常复杂。那么,我们的首要关注是,照顾那些因不必要的伤害而受折腾的人。第二,为了我们本身和事实真相的缘故,应谨慎判断涉案人士。即使,相对而言,我们眼中只有一片木碎,我们也需要将其取出才能看清事物。比方说,我们或多或少地(即或在不知不觉间)助长了恋栈权力或自欺欺人的游戏,以致对一个基本善良的人而言,成为了不可抗拒的诱惑?


当英雄,特别是我们的属灵伟人,被羞辱和贬抑时,我们不易接受。因此,这世代再没有英雄,或许是一件好事。又或许我们只有一位英雄。对所有人来说,是更好、更安全的。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