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9. 仁爱慈悲的天主

我们被告知耶稣是来拯救罪人。此外,我们在圣奥斯定关于「原罪」的教义基础上长大,而我们都是「罪人」的 观念通常在教堂的讲道中被加固。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这样的判断,因为谁没有在某个时候做过一些并不感到自豪的事情呢?毕竟,我们是自己最糟糕的批评家。但是,我们长大后的那种罪恶感和内疚感扭曲了我们对天主的仁爱和慈悲的形象,耶稣要传达的真实信息。它把我们引向天主的判官形象,「一种外在的力量,奖励遵守诫命之人的物质回报,以痛苦折磨惩罚破坏诫命的人。」(第108页)因此,我们的好运是天主对公义生活的回报,我们的不幸是对违反祂诫命的惩罚。这种信念不仅在现在很普遍,而且在耶稣时代也是非常常见的,「以至于当耶稣提出了一种彻底不同的方式看待苦难和福祉时,连祂的门徒们都目瞪口呆。祂说好运,舒适和顺利事实上可能是一种伪装的诅咒……。财富带来的危险比不当行为更能严重阻碍你的灵性进展。」 (第107页)


在圣若望福音中记录了一个此态度的例子(若9:1ff),有关祂治愈了一个生来瞎的人之后的反应。「他们肯定地说……生来就瞎表明你或你的父母犯了罪。钟爱义人的天主也惩罚罪人……众所周知,天主不聆听罪人。祂只聆听任何虔诚并遵守祂意愿的人。」 (若9:31)


这里的态度在伦理问题上表达了明确的因果关系,类似于印度教和佛教哲学中的因果报应,满足了人性内的某种深层的东西。我们知道并赞成以下观点:每一个行动都有相应的回应 - 罪人必须受到惩罚,正义的行为应得到奖励。如果不这样,可能会导致混乱,痛苦和甚至信仰的丧失。


但是耶稣时代的罪人是什么意思呢?令人惊讶的是,此语句的含义比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罪人概念还要更多。 「这个术语不仅仅带有某人破坏道德准则的意义。」 (第107页)文之光解释说人们从事诸如牧羊人、裁缝、理发师、税吏和屠夫之类的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时,会被认为是罪人,正如在印度被严格划分的社会等级一样。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罪人」,是因为他们太穷了,以至于他们负担不起圣殿为取洁礼而征收的费用,因此被永久地排除在宗教团体之外 – 但这是人类的标准,不是天主的标准。这些人就是耶稣最常在一起的人 - 社会边缘人士,被拒绝和被轻视的人。祂如「病患者的医生」。祂以富于怜悯之情治愈了那些身体,情绪和灵性患有疾病的人。祂弥合了天主与他们之间思想上的鸿沟。他们没有被天主拒绝,他们和其他任何人一样都是祂的孩子,其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了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信念。耶稣的这种慈爱接纳为他们反映出了天主的仁爱与慈悲。


因此,耶稣拒绝了祂那个时代的团体及其「社会等级」之分歧的态度,他们的法制态度以及他们对因果律的正义性不假思索地信念。祂的主要信息是,仁爱与宽恕是天主的本质,否决了所有人为的思想体系。最令人感动的例子就是浪子回头的比喻。他以各自方式做了我们人类觉得应受谴责的罪恶,因此,按照我们的标准,他应受惩罚。然而,他借着接纳以自我为中心的行动所造成的结果而要承担的个人责任,他转向了天主和祂的旨意,并得到了完全的宽恕和慈爱的欢迎。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