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4. 东方与西方的基督宗派

基督徒默祷最鼎盛的时期在埃及,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沙漠一带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在五世纪初﹐把它带到西方的是格世安。在415年, 他在马赛创立了两所修道院﹐一所为男性修道人﹐一所为女性修道人。在他的修道院和其他地方的演说中﹐他把自己的知识和与初期在沙漠的基督徒团体的经验﹐特别是艾瓦格略 (Evagrius) 的教导广传开去。在他的著作中﹐若望迈恩接触默祷﹐以重复一个简短的「方程式」或祈祷句子把思想立定的一种修练。 「天主,求你从速拯救我;」(咏69) 后期﹐圣本笃在他的「规条」中经常引用格世安的教导﹐并且鼓励修道人每天阅读格世安的演说。但到了6世纪末,随着德国部落的迁徙与及西方罗马帝国的瓦解﹐这种默观的修练便走进了黑暗期。它成为了只是属于一小拙圣人的专利﹐在某些动乱和不安的时期中继续发展。直到我们这个世纪﹐若望迈恩才重新发掘这种祈祷方式﹐并且宣告这是适合每一个人。但在东方﹐这种祈祷方式继续滋养着东正教会的神修。正如艾瓦格略 (Evagrius)和Photike 的 Diadochus 所写的﹐四世纪沙漠隐士的教导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那透过不断重复短诵来「不断祷告」这个规劝。这种默观式的祈祷方法最初被称为「名字祷文」(Prayer of the Name)﹐然后是「心祷」(Prayer of the Heart)﹐ 及最后成为「耶稣祷文」(Jesus Prayer)。


「耶稣祷文」的起源本身确实可以追溯到福音里 :

瞎子巴尔提买喊叫说:「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罢!」(谷10:47) 税吏说: 「天主,可怜我这个罪人罢!」(路18:10-14) 这两人也是被耶稣所称赞的。


教导「耶稣祷文」的著名神学家包括有十世纪的St Simeon﹐十四世纪的St Gregory of Palamas﹐十八世纪的St Nicodemus of the Holy Mountain和St Seraphim of Sarov﹐以及十九世纪的Theophan the Recluse。


「耶稣祷文」被希腊传教士带到俄罗斯。当时﹐二十世纪的《希腊正教修道院论文集》(Philokalia) 的翻译本和十九世纪代表东正教的灵修经曲, 匿名作家的著作"The Way of a Pilgrim"令到西方再一次留意这种祈祷方式。若望迈恩视之为一种适合普罗大众的祈祷方法﹐而不只是局限于一小拙的圣人。


看到根据同一个根源﹐包括旷野的灵修﹐特别是艾瓦格略的教导﹐能够引申到现在东西方也认为适合普遍基督徒的真正祈祷方法, 确实是美丽的。

Comentario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