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1. 对我们的潜能开放

上周,我谈到了「命名不等于认识」的说法,但我们的本能是去命名,因它使我们有一种控制的感觉,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幻觉:我们认为我们知道我们在处理什么。我们的大脑甚至是这样构造的。它首先在图像中起作用,引致概念,然后是思想和名字。我们对生存的内驱力呼吁我们要有控制权。这在处理物质和理性的意识层面上的问题时非常有用,但对于我们抛弃理性思想世界的灵性道路却是一个真正的障碍。然后,我们进入灵性觉悟,一种不同的存有方式,在那里我们将控制权移交给我们称为天主的至高的能力。为达此处,我们需要在天主的爱中感到安全。


我们在自己的脑海中所创造的天主形像,我们对此神圣现实附加的何等名称,可以阻止此必要的信任和爱之关系。这些图像非但没有帮助我们,却将我们囚禁于自己的思想世界,并在此道路上形成一个真正的阻碍。如果我们被「天主,父亲」的思想教育长大,但我们对自己父亲的经验却与此相差甚远 - 即我们感到被拒绝,被批评-故将天主作为父亲的形象不会给我们建立爱之关系所需的信任。甚至将天主视为「母亲」并不能真正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纯粹只是将一个形象替换为另一个。其他人可能也有被其母亲拒绝的类似经历。如果天主被视为判官,那么祂就会成为要避免而不是与之交往的一位,正如我们许多人背负着一种认知上的罪疚感的重担。如果我们被一个老人坐在天堂的云彩上的形象教育长大,而我们具有科学的倾向,那么很快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幼稚形象被认为是过大的虚构品,我们以不成熟的形象否决宗教。若望迈恩(John Main)在《临在的基督》中指出,这些图像导致恐惧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因此,我们的祈祷成为一种取悦或安抚祂的方式,在祈求中我们希望『将祂的怒气从我们身上转移』。」


惧怕自己不够优秀会导致一种疏离感和无意义 - 这是我们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耶稣向我们显示了祂的存有方式,并教导我们天主是爱,不是另一个拥有的形象,而是作为一种我们可以经验到的个人的爱之关系。只有遵循耶稣的「弃绝自己」的指引,我们才能在我们存有的中心经验到神圣的爱之临在的沉静。我们遵循若望迈恩(John Main)关于放下所有思想和形象的教导,并以此来构建「自我」。然后我们知道,正如他在《临在的基督》中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因天主而成为所是。天主是我们的存有,因此我们的存有就如同祂一样是善的。」他强调我们会有此经验,尽管事实「似乎令人难以置信,通往此真实愿景的途径是对所有图像的超越。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没有图像就没有愿景,就像没有思想就没有意识一样。」

Comments


© Copyright 2019 by WCCM Hong Kong.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