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b. 本篤(二)
- WCCM Hong Kong
- 2010年2月1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會規》是理性,謙遜和自我超越的傑作。本篤在最後一章(通常是評論最少的一章)中稱它為初學者的小規則。那些想要升入高階甚至從其畢業的人應該諮詢格世安和教父們。那麼,這個小規則如何訓練那些尋求天主,和對見到祂並聆聽祂聖言的默觀經驗的飢渴?首先,通過識別此聖召本身:「有人渴望生命並願見到天主嗎?」。本篤經常引用聖詠和智慧文學書籍,他指出尋求天主是人類生命的目標。此目標一旦被達到,生命不會因此停止為人和畸變。當「最初的皈依熱誠”消退時」你的弟兄姐妹們不再看起來像聖人們一般,甚至不再像最好的朋友。因此,身體和精神方面不屈不撓的穩定性是本篤規定和要求的誓願之一。他喜歡此希伯來諺語「你不必成功,但不許你放棄。」但是,為本篤來說,他知道人們會這麼做,因此在他離去和不允許返回之前,他給了隱修士們三次攻擊。
為了平衡穩定性,不然就會變成靜止的,他的第二個誓願強調了對生活和態度的不斷皈依的承諾,這是由尼薩的額我略(Gregory of Nyssa)所描述的,在神秘生活中對天主的無止境追求的一種形式。服從--理想地或最終沒有拖延的實踐,自發地並出於愛,不因恐懼而產生—從而完成了三和音。服從必須垂直地實踐於院長,橫向地涉及彼此,從而成為相似基督者。與後來的修會們視上級的命令為天主的旨意不同,本篤允許隱修士在被命令做他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時提出請求。如果請求失敗,他必須盡力服從並信賴天主。
隱修院是誓願和「善行工具」的實驗室,在其內培育隱修士們前往更高的斜坡。如果它運作良好,它將變成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地方,感覺就像是在頂峰,但這取決於良好的管理。首先是時間管理,要在體力勞動,誦讀(靈修閱讀)和祈禱之間取得平衡,這與人的身體,思想和精神構造相符合。本篤描述的祈禱方式是公共吟唱聖詠和閱讀–一種集體的誦讀,服務於為真正的默觀祈禱做準備。壓力是人類自然和諧的破壞。和平是它們合作成功的結果。抱怨(閒聊和悲啼)特別被挑選出來,是因為它對和平的腐蝕性攻擊。 《會規》中的組織管理顯示了羅馬的父權和莊重美德,而沒有多少(至少正式的)留給愉悅美德。總體而言,院長有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必須能夠保持每天列出的工作工具清單,並不斷適應各種不同的性情之人。他擁有最終決定權,但他自己受制於該規則而必須請教於它。
這是對基督徒生活方式的美好,簡潔,生動和人性化的描述,其中「所有成員都將在和平中相處」。例外檢驗任何規則,本篤制定了許多特別為老人,病人和兒童,以及任何社會中最脆弱的成員的規則。身體和性格的弱點需要以忍耐對待,這在大多數靈修學說中都是罕見的。然而,有一種忠貞(「願望基督的愛在一切之上」)永遠不會從溫和轉向妥協。本篤專注於世界,而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我們看到天主反映在平凡中--基督在許許多多的地方舞蹈。然而,他堅持認為,這仍然只是靈修的幼兒園,僅僅是開始而已。
Comments